2009年9月14日星期一

希伯来诗篇与中国诗经对人性的想象


李识昌的尝试将两下不同人文环境的经典文本摊开来,既中国的“诗经”和基督教经典“诗篇”,以探讨其中的共同点,在其中的内容思想进行对话。要做到这一点,身为基督徒应该抱持怎样的态度去看待非基督教的经典呢?圣经作为基督教绝对真理启示的经典是不容置疑的,面对其他宗教或文化的经典时,基督徒应该持有怎样的界线,好让基督徒可以在不妥协自己的信仰下,又可以进行开放的对话呢?笔者认为宗教间彼此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破除彼此间的隔膜,但前提是基督徒本身必须先对自己的信仰有一定的根基,否则信心动摇,得不偿失!
说是“对话”,就必须抛弃自身的优越感和排他性以便彼此可以从容地接纳对方。对于这方面,笔者还是有点顾虑,就如上文所提:对话者会否因此而妥协了信仰呢?回应自身的顾虑,笔者认为必须搞清楚对话的目的,对话是为了彼此间达到共识?还是在差异中互相尊重?笔者认为对话是互相尊重的途径,以破除彼此间的防卫以达到更深入的对话。但是还是回到对话者必须有一定的信仰根基,否则将玩火自焚!(原谅笔者的小信)
作者在此文当中巧妙地将圣经的诗篇与中国儒家的诗经中哀歌述说的“上帝”做个对照,以探讨人面对人生哀痛时,藉着哀歌表达人对上帝的回应。对于中国诗经中“天”的诠释,作者认为“天”拥有双重的意义,一是在天上的上帝,二是在地上的“天子”,既是在地上的掌权者;在诗经中有两种描述“天”的性质: “善”与“恶”,善的性质描述在天上帝而恶的性质则留给在地掌权的“天子”了。诗人在哀诗中切切表现出希望在地“天子”要学习在天的“上帝”治理国家。对于中国诗人将功归给上帝;罪归给“天子”的作法,笔者认为这样作法有点“属灵”,这也反应出华人文化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以致华人对“天”只有畏惧的成分而已。这给华人基督徒有一个反省,我们是否对神只有畏惧而已,以致我们不能以真实的感受面对神呢?
笔者认为诗经与诗篇最大的分别就是中国诗人在没有文本资料下猜测神(天)的本性,因而对“天”根据自身的文化划上等号;而希伯来诗人则有律法书(Torah)的文本根据来去了解神的属性,神的确主动活生生地呈现在希伯来历史中,以致在希伯来诗篇中添加了真实感。









2 条评论:

  1. Philip先从方法论着手探讨李炽昌进行《诗篇》和《释经》跨文本对话的合法性,再进入内容探讨信息。这是正确的入门。赞赏!
    至于那句“基督徒本身必须先对自己的信仰有一定的根基,否则信心动摇,得不偿失”,Philip本身认为是“小信”,我认为是每个基督徒迟早都要跨越的心理障碍。我们需要突破一种“圣经只能在基督教圈子发挥功用”的自卑感。目的是一种华人基督徒的身份建构和认知(根据李炽昌),当然,也包括如你所言:互相尊重和达到共识。
    今天社会,不是太缺乏尊重和太狭窄偏见吗?

    回复删除
  2. 较长的文章如果可以做清楚分段,可以吸引更多人看你的文章哦。
    对天的描述很好。加油!
    亚伯拉罕因信,真律法才会从神而出(当时他也没有律法经典)。
    中国人某层面上是信人的律法(文化&国家规条),可能非真正地信天,不然可能某位中国人会先被上帝引出中国到迦南了,而非亚伯拉罕了(大胆假设,哈哈)

    回复删除